紅船搖曳、井岡山會師、紅軍萬里長征……走進陸豐市金廂鎮洲渚村,一幅幅氣勢磅礴的紅色題材畫卷在村居院落、村道兩邊徐徐展開,引來眾多游客駐足觀賞、拍照打卡。6月初,來自“中國油畫第一村”——深圳大芬村的120多名畫家來到陸豐洲渚村,用畫筆和顏料給原本“灰頭土臉”的墻壁披上了絢麗多彩的“外衣”。
色彩絢麗的墻繪成為鄉村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從陸豐走出去的“畫工英雄”回來了
雖然面積僅有0.4平方公里,深圳大芬村卻享有全國最大的油畫生產基地、交易基地、全球重要的油畫交易集散地等諸多“江湖名號”,被譽為“中國油畫第一村”。巔峰時期,歐美市場70%的油畫出自中國,而其中80%便出自這里。作為大芬美術產業協會名譽會長,吳瑞球是大芬村由城中村發展為城市文化名片的見證者,更是領軍人和創始人之一。他出生于陸豐市金廂鎮,8歲開始學畫,18歲與哥哥到大芬村參與香港畫商黃江舉辦的學習班畫訂單畫,隨后回到家鄉培訓了200多名學員,開創了大芬村畫工廠流水線模式,被譽為大芬村的“畫工英雄”。問及此次回家鄉策劃組織創作墻體彩繪的原因,這位頭頂草帽、腳穿藤編草鞋的藝術家說:“我離開家鄉幾十年了,去年在新聞上看到汕尾發展大會,得知家鄉的營商環境變得這么好,我想是時候回來為家鄉作點貢獻了。”當前,陸豐正全力打造五條鄉村振興示范帶,村容村貌越變越美,鄉村旅游發展勢頭強勁。吳瑞球認為,鄉村振興既要塑形,更要用文化鑄魂,以文化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非常感謝陸豐市領導給我這次機會,把這片大地交給我,讓我有機會充分發揮自己的創意,回到家鄉做一名鄉村藝術家,用藝術賦能鄉村振興。”吳瑞球說。“能回到家鄉創作墻體彩繪,讓家鄉變得更漂亮,我感到很榮幸,畫起來也是動力滿滿!”畢業于廣州美術學院的研究生吳凡告訴記者,這次來洲渚村的120多名畫家大多是大芬村的畫家,其中近一半是吳瑞球之前從金廂鎮帶出去的學生。
▌注入紅色基因的海邊墻繪
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在這片素有“粵東旅游黃金海岸”之稱的金廂灘上,每座房子都在講述著各自的“革命精神”。“行走在這些墻繪間,讓我仿佛穿越時空回到了那個戰火紛飛的崢嶸歲月。”來自深圳的游客余先生說,“一邊欣賞美景一邊學習黨史,來這里旅游很值!”

碧海藍天下,一座刻有“周恩來同志渡海處”的紀念碑巍然聳立,無聲講述著一段動人的紅色傳奇故事:1927年10月初,南昌起義部隊向海陸豐撤退,在中共汕頭地委書記楊石魂的陪同下,周恩來、葉挺、聶榮臻到達陸豐。時患重病的周恩來在中共陸豐南塘區委書記黃秀文的細心安排照護下,養病十余天后,趁著夜色在洲渚村海邊乘木船搶渡碣石灣,在茫茫大海中顛簸、搏斗了兩天一夜才抵達香港,踏上新的革命征途。“這幅畫的就是周恩來渡海的場景,這邊是紅二師與紅四師勝利會師的場景……”吳凡指著面前的一幅墻繪告訴記者,大部分墻繪是以海陸豐革命歷史為題材進行創作的,顏料也以紅色、藍色為主,以此紀念革命先輩們的流血犧牲,并與周邊的大海景觀相協調。
紅二師與紅四師勝利會師的場景墻繪。
“既要借景又要造景,金廂銀灘就是一個景,這里的紅色文化、海洋文化、非遺文化都是我們造景的靈感源泉。”吳瑞球說。
▌烈日暴雨下完成4萬平米墻繪
烈日炙烤、暴雨突襲、高空作業……相比在室內繪畫,在海邊墻繪要困難得多。“每天早上6點半我們就開工了,一般一天能畫八個多小時,海邊太陽大,好久沒曬這么黑了。”團隊成員劉君華說。豆大的汗珠正沿著他的臉頰滾落,身上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濕透。“我們最怕的還不是曬,是下雨。”團隊成員林澤奇說,雖然用的是防水顏料,但如果顏料沒干就被雨水沖刷,就只能從頭來過,重新構圖、涂改顏色。“很多時候墻繪的實際效果會和預期有差別,比如墻面太粗糙的話,就沒法畫得很細膩,有窗戶的地方因為畫不到,就得重新調整畫面的布局。”吳凡告訴記者,創作一幅作品需要手稿、起形、上色等步驟,一幅一兩百平方米的作品大約要10天時間完成。按照吳瑞球的計劃,畫家們將在1個月的時間里創作面積約4萬平方米的600多幅作品,為此他已經畫了1萬多張手稿。“墻繪的色彩很重要,色彩是很微妙的東西,所有的顏色都是我自己調的,有時調一個顏色就要六七個小時。”
凸顯海洋文化的熱帶椰林風墻繪
“這群畫家們來了以后,村里的變化可大了!”村民林阿姨在家附近的渡海紀念公園里擺攤,看著身后五顏六色的墻繪高興地說。“村子越變越美,來游玩的游客也會增加,擺個小攤賣海產品也能增加一些收入。”“起初也有村民擔心墻繪的顏料會污染環境,或畫得不好看,我們都會耐心地和他們解釋,后來村民們看到效果都很放心,還熱情地請我們留下來吃飯。”吳凡說,墻繪采用的是丙烯顏料,不但環保安全、無毒無味,還能防水防潮、保護墻面,顏色能保持五年左右。
▌不再復制一個“大芬村”
“大芬村只有一個,我想在陸豐構建另一種全新的文化產業模式。”吳瑞球望向大海,若有所思地說。墻繪只是一個起點,一方面,他希望藝術家們在這里不用擔心錢的問題,全身心地投入創作;另一方面,他不想再做油畫等舶來品,而是開辟一塊中華傳統文化產業化的“試驗田”,不但“送文化”,更要“種文化”“找文化”“興文化”,通過創新傳承讓年輕人愛上傳統文化。作為“民間文化藝術之鄉”,陸豐擁有正字戲、皮影戲、滾地金龍、英歌舞、貝雕、金屬雕、麥稈畫等幾十種風情獨特的傳統文化,在吳瑞球看來,陸豐藝術發展大有可為。
畫家們正在創作墻體彩繪。
“未來20年我希望為陸豐鄉村引進更多藝術家人才,舉辦大地藝術節、鄉村公共藝術節,沙灘音樂節等活動,用藝術留住鄉愁,讓陸豐成為全國鄉村文化振興的典范!”吳瑞球已經繪好了他心中的藍圖。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