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公安走進紅色文化村介紹的是汕尾市海豐縣石山村。
紅色名片
第一屆海豐縣人民政府成立舊址
東江第三游擊縱隊新編大隊隊部舊址
抗日僑領戴子良祖居舊址

石山村村貌(黃羌鎮政府供圖)
石山村,位于黃羌鎮西北部,距鎮政府約8千米,距海豐縣城約33千米。該村曾是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共地下組織工作的重要據點。1927年在該村建立過蘇維埃政權。曾生、王作堯領導的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曾在此駐扎。石山村1957年被海豐縣人民政府評為海豐縣第一等紅色革命根據地。該村有第一屆海豐縣人民政府成立舊址,東江第三游擊縱隊新編大隊隊部舊址,抗日僑領、首屆全國政協委員戴子良祖居等紅色場所。

曾生同志脫險處舊址碑刻(黃羌鎮政府供圖)
1924年春節后,海豐縣總農會副會長楊其珊與麻竹村的宋耀南、宋家賢、陳桂招等來到石山村,組織召開了農友大會。不久,彭湃到該村視察時作了重要部署。1927年9月19日,南昌起義軍攻占三河壩后,召開軍事會議,決定設法補充兵員和解決經濟困難,石山村得知消息后出動了一個排的兵力支援,由赤衛隊排長戴細妹帶領參加,支援途中犧牲了11人,包括戴細妹。

東江第三游擊縱隊新編大隊隊部舊址(黃羌鎮政府供圖)
1929年2月初的某天凌晨,國民黨蔡騰輝部300余人攻打石山村,把分水布、黃屋包圍得水泄不通,所幸紅軍和蘇區干部早已得知,連夜撤出。該村200余村民被趕到曬谷町,其中2名青年尋機逃脫時被開槍打成重傷,一名8歲兒童被嚇死。可村民寧死也不說出紅軍和蘇區干部的下落,當時被抓走54人押解往縣城,被搶走耕牛29頭,春節食品被洗劫一空。1928年農歷十二月二十八,有15名村民在海城坡頭園被槍殺,第二天到刑場收尸的12名村民也被全部槍殺。1931年冬,國民黨軍隊對根據地人民實行了更為殘酷的鎮壓,駐重兵于石山村。石山村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由公開斗爭轉入地下斗爭,夜襲國民黨軍,國民黨軍只好集中在分水布設欄柵自保。

抗日僑領、首屆全國政協委員戴子良祖居(黃羌鎮政府供圖)
1940年初,國民黨發動了第二次反共高潮,加強了對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力量的 “圍剿”,戰斗在惠 (陽)東 (莞 ) 寶 (安 ) 的曾生領導的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為避其鋒芒,決定向東轉移至海陸豐老革命根據地。1940年3月27日,曾生率領的抗日新編大隊來到石山村,在國民黨軍的眼皮底下,沒失一兵一卒,沒丟一槍一彈,奇跡般地安全度過了9個多月,隨后離開石山村,重回惠東抗日。

第一屆海豐縣人民政府成立舊址(黃羌鎮政府供圖)
1949年農歷三月初五,國民黨鐘鐵肩部分西、南兩路直撲石山村。正在該村的號稱“鋼鐵隊”的粵贛湘邊縱隊東江第一支隊第五團立即應戰。國民黨軍被團團包圍,幾次突圍都被重挫,最后戰斗至傍晚,借著夜幕和濃煙的掩護才逃離了石山村。1949年7月1日,第一屆海豐縣人民政府在石山村成立。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