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盛夏,走進陸豐市蓮林股份經濟合作社,遠遠就能聞到撲鼻而來的茶香,幾位茶農正在合作社門口的空地上邊曬青邊閑聊。
“我在茶園里忙活一天能賺140元,加上我們家9口人,每人都有股份,不用出去外面打工,一家人團團圓圓,收入還比過去翻了三四倍。”談到近年來的收入變化,家住陸豐市城東鎮高美村的村民林大姐樂呵呵地說道。得益于當地積極開展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昔日的荒山野嶺如今已變成一壟壟茶園,成為村民致富的“金山銀山”。
確認成員身份結果公示。通訊員供圖
摸清家底,交出明白賬
坐擁2.4萬余畝的豐富山地資源,高美村種植茶葉的歷史可追溯至明清時代,雖然家家戶戶都有茶園,但多為散戶種植、規模偏小,作坊工藝參差不齊,市場競爭力和品牌知名度一直提不上去,許多茶農只能脫離土地另謀出路,高美村成為典型的集體經濟“空殼村”、省定貧困村。兩年前,村賬面上除了100多萬元的債務,還有一摞不規范不合理的土地承包合同,村集體資產面臨嚴重流失的風險。
“村里有多少資產,村民能分得多少收益,都是一筆糊涂賬,要想更好保障農民集體收益分配權和對集體資產股份的權利,改革勢在必行。”高美村黨委書記陳云棠說。
2020年2月6日,一場特殊的黨組織會議讓高美村邁出了改革的第一步——清產核資。陳云棠給村民算了一筆賬:將自家一塊零散的土地租給公司開發,一畝地一年的租金可能還不到10元,但如果以股份合作的形式將土地流轉到村集體,再由村集體通過招商引資的方式出租給企業,可以漲到600元。
就在村民們聽得半信半疑時,陳云棠當眾撕毀了自家的違規土地承包合同,并承諾將嚴格落實“四議兩公開”制度,對全村所有的土地承包合同進行重新審核,公開公示合同分類、評估、認定和處置的結果,把村集體資產“曬”在陽光下。
經過一番清產核資,高美村下轄的蓮林村小組共收回集體土地2061.57畝。
高美蓮林村小組召開戶代表會議,全員表決通過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資格界定辦法。通訊員供圖
尊重民意,頒發股權證
集體家底摸清了,村民心里更明白了,發展集體經濟的勁頭更足了,村黨支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得到進一步提高。這為改革的第二步——確認集體成員身份奠定了堅實基礎。
“確認集體成員身份是改革的基礎,也是保障集體成員財產權利的重要依據。”陸豐市城東鎮黨委書記林坤煉說。
秉持“依據法律、尊重歷史、兼顧現實、程序規范、群眾認可”的原則,高美蓮林村明確了22種成員確認標準,通過成立領導小組、發布登記公告、三審議三公示、確認成員、登記造冊等10項步驟確認集體成員身份。其中,最大爭議點在于外嫁女、入贅婿的成員身份確認。
“我們主要依據戶籍關系、農村土地承包關系、集體經濟組織利益關系等因素認定成員身份,對于有爭議的人員最好的辦法就是讓村民自己說了算,通過成員大會討論決定。”陳云棠說。高美蓮林村按照外嫁女、入贅男“不能多頭占有、不能兩頭落空”的原則,對有爭議的人員交由成員大會民主決定,切實解決“多數人侵犯少數人權益”和“兩頭占”“兩頭空”現象。
2020年6月3日晚,高美蓮林村小組召開戶代表會議,全員表決通過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資格界定辦法,共確認成員127戶675人。
“這紅本本一拿到手,我就從農民變成了股民,到年底了還能領分紅,別提多開心啦!”高美蓮林村村民陳水利興奮地向記者展示自己的《陸豐市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戶內股權及成員證》。
高美村茶產業蒸蒸日上。通訊員供圖
成立組織,升級茶產業
收回的2061.57畝集體土地如何盤活?127戶675名“股民”的權益如何保障?這些問題都指向改革的第三步——建立新型集體經濟組織,做大村集體經濟“蛋糕”。
2020年11月7日,高美蓮林村召開資產量化暨股份制改革成員大會,宣布成立陸豐歷史上首個股份經濟合作社,將2061.57畝集體土地進行股份量化,按集體與村民各占三七的比例折合股份964股,并按“一人一股、量化到人、固化到戶”以及“生不增、死不減、進不增、出不減”的原則分配給合作社成員。
“我們以股份經濟合作社為平臺積極開展招商引資,通過引入產業項目帶動村民在家門口就業,并讓村民以股東的身份參與分紅,讓村民既當家、又監管、還分紅,激發他們的‘主人翁’意識,實現工資性收入和經營性收入的雙增長。”陳云棠說,到年底,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預計將達到220萬元,比去年翻了6倍多。
目前,蓮林股份經濟合作社已引入陸豐市美蓮農業專業合作社,通過引進優良品種、提升生產工藝、擴大茶園規模、發展農村電商和茶葉采摘休閑旅游,讓“高美茶”飄香全國。

部分圖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您留言告知,以便刪除!
本站全新改版,如果有圖文排版錯亂,或者圖片沒顯示,請您留言告知,以便修改,謝謝!
發表評論